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是在原吉首大学生物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学研究型学院,拥有30多年办学历史,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博士点建设单位。
学院下设生物科学系、生物工程与技术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设有生物科学(含师范)、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专业是国家一类特色专业、湖南省重点专业,生物工程和生物科学专业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特色专业。学院现有在籍全日制本科学生1208人,研究生103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53人,其中教授20人、博士35人,博士生导师5人,三分之一以上教师有国外留学经历。教师队伍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湖南省 “百人计划”专家1人、湖南省海外名师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8人,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3人,湖南省芙蓉学者青年计划学者2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0人。学院还从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聘请了15名专家担任特聘教授。
学院学科建设特色鲜明。“生态学”为湖南省重点学科,“生态学”、“环境科学”校级重点学科。拥有杜仲综合利用技术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土家医药分中心”、(武陵山区)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锰锌矿业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湖南省工程实验室、生态旅游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批国家与省级科研平台;通过和国内外高校与企业合作,建有中英全球可持续能源研究项目武陵山研究中心、武陵山区民族药研究中心、吉首大学-湘西老爹生物有限公司生物产业科技开发研究院等联合研究机构;建有以“天然药物研究中心”、“武陵山区猕猴桃研究中心”、“环境毒理与环境恢复研究所”为代表的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机构。学院是中国生态学会、动物学会理事单位,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与植物药的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杜仲产业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湖南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学院教学条件优越。拥有教学实验室面积达27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3000多万元,建有“基础生物学”、“生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多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其中“基础生物学实验室”为湖南省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建有湖南省高校产学研示范基地2个,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拥有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藏品最丰富,集教学、科研、展览为一体的吉首大学武陵山生物科学馆,收藏各类植物标本5万余份、动物标本1万余件。
学院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成果丰硕。近年来,共承担各级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6项,科技部平台建设子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9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6篇);申请获批国家专利39项;出版著作和教材12部;获得湖南省科技奖励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其他奖励及鉴定成果20多项。学院紧密围绕武陵山区社会经济发展,开展区域特色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利用猕猴桃、杜仲等生态资源开发了富含亚麻酸植物油脂等系列产品,成果转化带动了320万人脱贫致富。其中“米良1号”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扶贫开发项目,从猕猴桃中提取的“果王素”经国内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国际空白”。
学院秉承“至诚致用,创新创业”的院训,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设立了博闻、成聪等奖学金支持学生成长成才,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学院学子在2021年先后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和“互联网+”创业大赛等省级铜奖2项,省级三等奖3项;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考取研究生的比率连年位居全校第一。
学院成立三十年来,已经发展成为武陵山区生物科学、生物工程和环境科学领域人才培养的摇篮、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和区域发展的服务平台。未来,学院将继续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实施产学研结合,立足大湘西,服务大武陵,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一章 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
我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221人。生物科学专业38人,生物工程专业44人,生物科学(师范)专业60人、环境工程专业79人。
(二)毕业生结构
1、性别构成
我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221人,其中男生88人,女生133人,男女比例为1:1.51。生物科学专业38人,其中男生18人,占47.37%,女生20人,占52.63%;生物科学(师范)专60人,其中男生14人,占23.33%,女生46人,占76.66%;生物工程专业45人,其中男生21人,占46.66%,女生24人,占53.33%;环境工程专业78人,其中男生35人,占44.87%,女生43人,占55.12%。
2、城乡生源分布
我院2023届本科生毕业生中城镇户口毕业生91人(城镇应届85人,城镇往届6人),占41.17%;农村户口130人(农村应届115人,农村往届15人),占58.82%。
3、生源地分布
我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中湖南省生源171人,占77.37%,非湖南省生源50人,占22.62%。外省生源有新疆、安徽、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吉林、江苏、江西、内蒙、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天津、云南等20个省市。
4、毕业生就业困难类别
2023届毕业生中纯农户家庭学生40人,非困难生194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7人,家庭困难和残疾学生5人,建档立卡户学生14人,身体残疾学生1人。
5、少数民族毕业生分布
我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中汉族学生184人,占83.26%,少数民族有37人,占16.74%,分属于12个少数民族。详见表1。
表1.2021届少数民族毕业生分布情况
民族 |
学生人数(人) |
民族 |
学生人数(人) |
白族 |
2 |
蒙古族 |
1 |
布依族 |
1 |
苗族 |
8 |
藏族 |
4 |
土家族 |
10 |
侗族 |
2 |
维吾尔族 |
1 |
回族 |
3 |
瑶族 |
2 |
满族 |
1 |
壮族 |
2 |
二、毕业生非失业率和升学率
(一)毕业生的非失业率
1.毕业生的就业率
我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截至2023年8月31日,就业人数为195人,待业人数为26人,初次就业率88.23%。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就业人数212人,就业率95.92%;待业人数9人(其中9人复习考编制),占4.07%,详情见表2。
表2. 202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专业 |
人数 |
就业人数 |
就业率% |
生物科学 |
38 |
38 |
100% |
生物科学(师范) |
60 |
56 |
93.33% |
生物工程 |
44 |
44 |
100% |
环境工程 |
79 |
74 |
93.67% |
合计 |
221 |
212 |
95.93% |
2、毕业生各层次分户口类别就业率
我院2023届城镇户口毕业生91人,就业人数86人,就业率94.51%,农村户口毕业生有130人,就业人数125人,就业率93.83%。详见表3。
表3.资环学院2023届毕业生各层次分户口类别就业率
学历层次 |
户口类别 |
毕业生人数(人) |
已就业人数(人) |
就业率(%) |
本科毕业生 |
城镇 |
91 |
86 |
94.51% |
|
农村 |
130 |
125 |
93.83% |
5、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
我院2023届本科生中汉族毕业生184人,就业人数176人,就业率95.65%,少数民族毕业生37人,就业人数36人,就业率为97.29%。详见表4。
表4.资环学院2023届少数毕业生就业率
学历层次 |
民族类别 |
毕业生人数(人) |
已就业人数(人) |
就业率(%) |
本科毕业生 |
汉族 |
184 |
176 |
95.65% |
|
少数民族 |
37 |
36 |
97.29% |
6、毕业生各层次分就业困难类别就业率
我院2023届困难毕业生27人(纯农户家庭40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7人,家庭困难和残疾学生5人,建档立卡户学生14人,身体残疾学生1人),占毕业生的12.22%。
(二)毕业生的升学率
我院2023届毕业生中有82人考取研究生,升学率高达37.1%;其中35人分别被中国科学院、985高校、211高校录取,占升学人数的42.68%。
三、就业流向
1、毕业生的就业类别[1]
我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国家、地方基层项目8人,应征入伍1人,签订三方协议形式就业37人,签订劳动合同形式就业48人,继续深造82人,待就业9人。
2、毕业生的工作职位
我院2023届就业的139名(不包括继续深造毕业生82人)本科生中,公务员1人、军人1人、办事人员15人,工程技术人员18人,教学人员29人,科学研究人员15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2人,商业和服务业人员14人,其他人员24人。
3、毕业生的行业流向
我院2023届就业的139名(不包括继续深造毕业生82人)本科生中,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7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人;教育51人;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2人,军队1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70人,农、林、牧渔业9人,批发和零售业11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8人,卫生和社会工作3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人,制造业12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人。
4、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我院2023届就业的139名(不包括继续深造毕业生82人)本科生中,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中,最多的是企业单位86人(国有企业2人,其他企业84人);然后依次是其他教学单位10人,国家地方基层项目8人,其他事业单位5人、部队1人和其他3人等。
5、毕业生地域流向
我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地域流向最多的是湖南省74人,其次是广东省14人,浙江省6人,河南省4人,四川省4人,甘肃省3人,江苏省3人,海南省3人,其他省份28人。